bob彩票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2018年地质调查项目部分成果摘要
日期:2020-04-29     来源:中国矿业网    浏览:386    
1.工作简称:关键性所在中北部区域划分岩层要求搭建与关键性所在怪物群演变和火成岩岩示范点填图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姬书安
  项目概况:项目对我国部分关键区域开展了陆相沉积盆地沉积岩区试点填图、构造复杂区增生杂岩区试点填图,对地层系统标准、部分关键生物群演化进行调查研究,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1)在寒武系第四阶、第十阶、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等GSSP研究进展显著;(2)在中国地层表系统的神农架群、土城子阶、山旺阶等研究中提出新认识;(3)在埃迪卡拉系疑源类生物地层学、奥陶系特马道克阶笔石生物地层学、西藏纳木错西岸中生代海相地层对比等方面有重要发现与进展;(4)在鄂尔多斯早白垩世恐龙群发现化石新类型,在阿拉善地区新发现1处晚白垩世原角龙类化石产地;(5)发现并记述我国埃迪卡拉系疑源类化石100余种。
  2.项目名称:重要矿种关键问题调查与矿产地质专题填图试点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李厚民
  项目概况:项目提出“在地质图的基础上,补充填绘显性找矿地质标志”的矿产地质专题填图新思路,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揭示了云南北衙斑岩-矽卡岩型金铜多金属矿、新疆西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内蒙古东乌旗花岗岩有关热液型钨钼多金属矿、桂北宝坛岩浆型铜镍矿、黔西南泥堡卡林型金矿、山西中条山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和变质斑岩型铜矿、内蒙古新忽热沉积-热接触变质型石墨矿和白云鄂博沉积变质型铁铌稀土矿的成矿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2)完成上述7个测区的矿产地质专题填图,圈定找矿远景区16处;(3)指导企业找矿勘查,新发现矿产地3处。
  3.项目名称:古生物标准化石数据库建设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吕君昌
  项目概况:项目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采集和收录古生物化石信息3524条;(2)“地质云”地质所节点支撑局“地质云2.0”上线完成,古生物标准化石数据库已上地质云共享地质数据库,并发布权威地质信息产品;(3)完成古生物标准化石应用系统开发。
  4.项目名称:松辽盆地深部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项目负责人:侯贺晟
  项目概况:项目通过深浅联测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以及对松科二井及油气钻探实物地质资料进行野外管理、采集接收、整理建档等,形成深部地质和油气钻探实物地质资料的数字信息化,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获得松科二井及松辽盆地外围岩石圈精细结构;(2)获得松科二井邻区密度、磁性以及电性结构,建立了该区三维地质-地球物理模型;(3)构建了松科二井精细地层格架;(4)发现多个上古生界地层残存信息和基底含气性信息;(5)获取了松科二井1500m长古气候-古环境八大地质记录;(6)通过松辽盆地干热岩资源调查与评估给出4个干热岩靶区。
  5.项目名称: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深部钻探工程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王稳石
  项目概况:项目通过实施大口径钻井,完成松科二井完钻深度7018m,成为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和ICDP成立22年来实施的最深钻井,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工程在世界上首次研发并成功应用大口径一次取芯成井和中空井底动力绳索取芯等技术,创造了深部取芯钻探技术四项世界纪录;(2)自主研发出KT系列大口径长钻程取芯钻具;(3)多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6.项目名称:松辽盆地基底探测与高温监测环境的建立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项目负责人:胡郁乐
  项目概况:项目对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进行钻井现场地质跟踪管理,完成松科二井完井地质设计的编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建立加深段所采集岩芯的年代、旋回、稳定同位素、无机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气体组分、矿物学、源区演化等八大剖面;(2)进行以石炭-二叠层系为主的地层-构造解释、构造类型及其动力演化历史研究;(3)开展生油层、储层和盖层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评价;(4)建立识别上古生界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开展石炭-二叠含油气区综合预测。
  7.项目名称:冈底斯-三江成矿带与中特提斯巨型成矿带综合对比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宋玉财
  项目概况:项目完成了2100平方公里1∶50000地质廊带图、600平方公里1∶50000地质图修测、95平方公里共5个超大型矿床的1∶5000构造-岩性-矿化-蚀变填图,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厘定碰撞环境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形成于大陆碰撞全过程;(2)查明碰撞环境褶冲系内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发育在碰撞形成褶冲带和前陆带内,主要形成在褶皱逆冲的晚期和之后;(3)发现碰撞环境碳酸岩稀土矿床的岩浆起源于早期俯冲海洋沉积物交代形成的大陆岩石圈地幔;(4)将冈底斯侏罗纪岩浆弧划分出“洋内弧”“陆缘弧”“弧后盆地”三个带;(5)综合预测斑岩型铜、沉积岩容矿铅锌、碳酸岩稀土10处找矿预测区。
  8.项目名称: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铜多金属矿资源基地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唐菊兴
  项目概况:项目对西藏多龙地区开展铜金多金属矿床矿产勘查及地质填图工作,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提出多龙基地开发利用建议;(2)新发现矿产地9处,圈定靶区152处,初步确定了尕尔穷铜金资源基地及外围资源潜力;(3)创建“多龙式”成矿模式,建立了早白垩世岛弧型中酸性火山岩-浅成岩的铜金银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4)新编1∶50万班怒成矿带、班怒西段系列地质图;(5)建立了多龙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化学和短红外光谱勘查模型;(6)高保约获得西藏找矿专项基金投入,亚热、角西、铁陇贡玛、商旭、亚卓、亚龙入选西藏矿产勘查专项资金计划项目;(7)发现冈底斯首例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
  9.项目名称:西南岩溶区1∶50000地质填图试点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吕勇
  项目概况:项目完成1∶50000填图面积2176 km2以及岩溶地貌景观调查,对岩溶区1∶50000区调填图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较系统地厘定了调查区岩石地层序列;(2)揭示出峨眉山玄武岩呈西厚东薄直至尖灭的变化趋势;(3)在上二叠统宣威组中发现苏铁类植物化石,研究并重建了黔西-滇东P/T灭绝事件前后植物群落演化序列;(4)建立了岩溶地貌分区和岩溶发育强度分区的“K”值模型,编制了联测区1∶100000岩溶地貌图;(5)编制了“岩溶区1∶50000地质填图方法指南”(讨论稿)。
  10.项目名称:长三角覆盖区1∶50000填图试点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蒋仁
  项目概况:项目完成了郯庐断裂带泗洪段三维地质结构、新近纪-第四纪沉积特征以及淮河流域生态环境调查,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查明区内前新近纪地层岩石、构造和主要断裂构造等特征,建立了郯庐断裂带泗洪段三维地质结构;(2)查明区内新近纪-第四纪地层层序与空间分布规律,建立了新近系-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3)形成了泗洪县等4幅地质图(1∶50000)及空间数据库、基岩地质图(1∶100000)、不同时段岩相古地理图(1∶100000)等基础图件。
  11.项目名称:羌塘及塔里木等盆地航空物探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项目负责人:周道卿
  项目概况:项目对羌塘盆地、塔里木盆地、松辽盆地等开展了航空重磁综合调查,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集成航空重磁测量系统7套,其中首次集成适用于高原飞行的固定翼航空重磁测量系统2套;(2)编制航空重磁基础图件42套,数据转换处理图件25套,推断解释图件39套;(3)提交局部构造异常584处,油气有利构造区94个,页岩油有利区2个;(4)准确预测并计算出“羌科1井”深部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层的埋藏深度;(5)完成基于已有航空物探资料的银额-河西走廊盆地群、松辽盆地构造及油气(铀矿)远景快速评价;(6)制作《航空物探知多少》科普微视频1部;(7)编写《油气航空物探解释技术要求(初稿)》1份。
  12.项目名称:准噶尔成矿带浅覆盖区铜多金属地质矿产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项目负责人:孟贵祥
  项目概况:项目对准噶尔成矿带开展覆盖区基岩地质填图,调查区域地质背景、构造演化和成矿规律研究,利用地质、物化探和遥感资料综合集成开展靶区优选和评价,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取得4项基础地质调查新成果;2)矿产资源调查获取一批找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提交大、中型矿产地2处;3)浅覆盖区探测解译方法技术取得进步,拉伊克勒克铜矿找矿获突破。
  13.项目名称:天山-北山成矿带那拉提-营毛沱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计文化
  项目概况:项目对天山-北山成矿带开展地质调查,完成了成果报告、地质矿产数据库和系列图件,成果报告分为《天山-北山区域地质》(上部)、《天山-北山区域成矿》(下部),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天山-北山区域地质》(上部)获得反映天山-北山成矿带在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方面的最新发现;(2)《天山-北山区域成矿》(下部)获得反映天山-北山成矿带区域成矿带最新的找矿发现;(3)提供了天山-北山及邻区构造单元-成矿单元对照表、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动力学简表;(4)选定了33个靶区,并从中优选出找矿靶区。
  14.项目名称:大兴安岭成矿带漠河-扎兰屯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邵军
  项目概况:项目对大兴安岭成矿带漠河-扎兰屯地区开展地质矿产调查,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认为额尔古纳地块在新太古代已形成,塔河-黑河地区出露的“兴华渡口群” 属于早古生代陆源“增生楔”或“增生地体”;(2)建立了阿荣旗-多宝山地区古生代沟-弧-盆体系;(3)厘定出下三叠统哈达陶勒盖组、下侏罗统柴河组填补克鲁伦河下游地区早中生代地质演化记录的空白;(4)多宝山矿集区外围实现金、铜多金属矿找矿突破,新发现的358金矿床、黑花山钼铜矿床均具有大型规模远景;5)提出适宜森林沼泽浅覆盖区基础地质调查的技术流程及方法组合。
  15.项目名称: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汪岩
  项目概况:项目对松辽盆地西缘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一带重要盆地、成矿远景区和重要地质问题区开展了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编写了松辽盆地西部中生代构造格架及演化调查报告、大兴安岭中南部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报告、中生界及上古生界烃源岩分布规律及新发现烃源岩层位的说明书等;(2)重新修订了区域地层区划与地层系统,新划分出龙江-乌兰浩特前寒武纪微地块,发现一批新化石产地,新发现矿(化)点167处,圈定成矿远景区59处,提交了找矿靶区81处;(3)开展了“以钻代槽”的第四系研究探索。
  16.项目名称:辽东吉南成矿带永吉-凤城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李东涛
  项目概况:项目重点对区内辽吉古元古代岩石地层、吉中造山带岩石地层进行了研究与重点解剖,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初步建立了适用于中国东部复杂变质岩区古老造山带地质填图方法和构造混杂岩区的研究工作思路;(2)确定了古亚洲洋在吉中地区最终闭合位置及闭合时间;(3)首次发现超大型石墨矿床产地1处,新发现金矿床产地1处,铅锌银金多金属矿床产地1处;(4)在松辽盆地南缘法库后新秋地区义县组地层中新发现具有油斑显示的烃源岩3处,首次在张广才岭南段雪乡北沟地区杨家沟组地层中发现烃源岩1处;(5)在五龙矿集区北部、长安镇南侧和同兴镇东侧圈定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规模较大酸性隐伏岩体;(6)在华北板块北缘辽北地区和红透山外围新识别斑岩型、热液型Cu-Au-Ag-Mo等多金属成矿带2条,圈定找矿靶区57处,找矿远景区81处。
  17.项目名称:长吉经济圈地质环境综合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孙岐发
  项目概况:项目对长吉经济圈开展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查明了长吉经济圈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及环境地质问题;(2)开展了长吉经济圈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供水安全研究、长春市及吉林市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质量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3)编制提交了长吉经济圈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报告,完成1∶50000工程地质图3幅及相应说明书、1∶50000水文地质图3幅及相应说明书;(4)建立了长吉经济圈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项目数据库;(5)初步查明长春地区、吉林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并圈定地面沉降范围。
  18.项目名称:中俄蒙经济走廊哈大齐和绥芬河-同江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王晓光
  项目概况:项目对中俄蒙经济走廊哈大齐和绥芬河-同江地区开展地质环境调查,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查明了东宁、绥芬河、抚远和同江4个城市行政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和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2)详细查明了1∶50000绥芬河幅、东宁县幅+新立村幅、抚远镇+浓江屯幅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3)开展了废弃黑木耳培养基对地下水的微生物污染研究、地下水“三氮”来源及污染特征研究、铁质管井对地下水铁含量影响研究;(4)向地方政府提交了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地质环境保护建议报告4份、专题报告3份;(5)初步查明中俄界河漠河段、中蒙边界哈日陶勒盖段和中朝龟城-宣川地区基础地质条件,编制了1∶50000基础地质遥感解译图3份。
  19.项目名称:桂东-粤西成矿带云开-抱板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徐德明
  项目概况:项目对桂东-粤西成矿带开展了地质矿产调查,完成成果报告的编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全面评述了桂东-粤西成矿带以往工作基础;(2)重新厘定和完善了桂东-粤西地区岩石地层单位及分区;(3)在海南岛首次发现侏罗纪地层和中-晚三叠世地层,在云开周缘新发现印支期火山岩和超镁铁质岩;(4)查明了雷琼、东莞等重要经济区第四系沉积物类型、结构和新构造活动特征;(5)在莲花山地区实现了锡铜多金属找矿新突破,在琼北地区云龙凸起西缘新近纪地层中发现含油层。
  20.项目名称:页岩气地质调查实验测试技术方法及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项目负责人:汪双清
  项目概况:项目针对页岩气资源评价工作,开展地质测试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研制了65个页岩气地质测试质量监控样品,编制了2套测试质量监控管理制度与技术体系文件;(2)自主研制了4台页岩气地质分析亟需测试仪器,建立、完善与规范了5类共7项页岩气地质分析关键技术方法;(3)初步形成了适用于我国地质特点的页岩气勘查评价技术及设备系列;(4)形成了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三个年度的页岩气地质调查样品测试质量监测报告。
  21.项目名称:塔里木盆地西南与东南坳陷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白忠凯
  项目概况:项目采用物探和钻探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开展了盆地级整体地质结构解剖,首次提出“五隆五坳”划分方案;(2)评价盆地深层油气资源量达242亿吨,矿权空白区资源量为72亿吨;(3)针对盆地深层优选了4个油气远景区和8个有利区;(4)基础研究支撑了塔里木盆地山前实现北方新区、新领域油气勘探突破;(5)新苏地1井见多套油气显示;(6)攻关形成盆地级地震资料拼接处理技术。
  22.项目名称:银额盆地及周缘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卢进才
  项目概况:项目重点对银额盆地的石炭系-二叠系开展了油气勘探,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建立了区域地层与钻井地层格架;(2)编制了石炭纪-二叠纪主要岩石地层单元沉积相图;(3)首次于吉格达凹陷发现晚石炭世侵入岩裂缝油气藏和二叠系砂岩油气藏,并试获具有工业意义的油气流;(4)开展以烃源岩为重点的油气地质条件评价;(5)开展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初步建立了典型构造单元不同类型的油气藏模式;(6)在矿权空白区优选油气有利区1处,油气较有利区2处,油气远景区1处。
  23.项目名称:羌塘盆地隆鄂尼-鄂斯玛地区油气地质构造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项目负责人:刘志伟
  项目概况:项目对羌塘盆地隆鄂尼-鄂斯玛地区开展油气地质构造调查,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羌塘盆地存在二叠系海相基底,基底之上发育推覆叠置的三叠系和脆柔性褶皱的海相侏罗系;(2)bob彩票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岩石圈深部结构,提出拉萨地块向北俯冲的深反射地震证据;(3)羌南坳陷及周缘存在2套逆冲推覆构造系统;(4)系统研究了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带;(5)划定羌塘盆地南部油气有利区块为北雷错-昂达而错,有利储油层位中侏罗统布曲组和上三叠统-下侏罗统。
  24.项目名称:黔西川南及东北三江地区煤层气基础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毕彩芹
  项目概况:项目对黔西川南及东北三江地区开展了煤层气基础地质调查,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动态评价了全国煤层气资源潜力,并提出4条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同时更新、编制了2幅全国煤层气基础图件;(2)优选黔西六盘水、四川南部地区多薄煤层发育区、东北三江地区煤炭资源枯竭矿区和新疆准南低煤阶煤层,实施新区、典型类型煤层气地质调查,并获得高产工业气流;(3)初步建设了4个煤层气示范工程。
  25.项目名称:松辽、柴达木、二连等盆地油页岩油砂基础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李锋
  项目概况:项目对松辽平原、柴达木盆地和二连盆地开展油页岩油砂基础地质调查,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在松辽西斜坡中南部开展油砂基础调查,完钻的16口井累计钻获高品质油砂层124.47米;(2)重新计算了松辽西斜坡的地质资源量,为2.42亿吨,圈定了油砂资源远景区2个;(3)基本掌握柴达木盆地北缘油砂展布规律,落实地质资源量1572万吨;(4)首次开展柴达木盆地北缘团鱼山地区油页岩资源潜力评价;(5)在松辽盆地西部斜坡成功开展油砂化探方法研究;(6)建立了油页岩TOC和测井曲线快速识别方法;(7)研发了微生物分离油砂油实验和地面洗油设备。
  26.项目名称:新疆塔里木、准噶尔外围油气战略选区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杜小弟
  项目概况:项目对塔里木盆地、温宿凸起、焉耆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开展了制约油气成藏的关键地质问题调查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新温地1井、2井首次在塔里木盆地温宿地区获高产工业油流;(2)建立了浅水三角洲与滨浅湖滩坝同生共存、互为消长的沉积模式;(3)新吉参1井首次在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山前带获中-高产天然气和轻质原油;(4)明确了长期制约塔东南坳陷勘探的关键地质问题。
  27.项目名称:油气资源调查综合地质编图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张立勤
  项目概况:项目对全球重要油气勘探热点、全国油气探矿权区勘探开发进展、全国“四新”领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和基础地质调查新进展进行了研究总结,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编制《油气勘查动态》36期;(2)开展了全国油气基础条件与重点领域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3)编写《全国油气地质调查研究报告》;(4)更新编制了全国系列油气地质类、资源分布类、勘探开发形势类和选区调查部署与成果类等基础图件13幅,编制全国油气战略选区成果与部署图册3册;(5)编制出版《全国及分省区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图集》《南美油气勘探开发图集》《非洲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图集》;(6)更新和维护全国油气资源调查数据库、盆地油气资源数据库和全球油气资源数据库等;(7)新建成“油气资源调查指挥平台”。
  28.项目名称:京津石地热资源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刘峰
  项目概况:项目对京津石地区地热资源开展调查研究,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完成了京津冀地区浅层地热能参数的全面统计与系统分析;(2)完成了京津冀重点地区水热型地热参数统一与全区地热资源评价;(3)总结了京津冀地区干热岩成藏模式及分布特点;(4)总结了砂岩热储回灌经验;(5)提出城市深层地热群井系统多场耦合效应模拟方法;(6)研发了浅孔地温监测技术装备和井壁地温动态监测技术装备等。
  29.项目名称:西南天山成矿带霍什布拉克-乌拉根地质矿产调查
  承担单位: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刘增仁
  项目概况:项目对西南天山成矿带霍什布拉克-乌拉根地区开展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及资源环境调查,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厘定出西南天山地区铜铅锌金矿的赋矿层位14个,新建木兹都克坳陷区五级构造单元;(2)对中新生代砂砾岩型铜铅锌矿、古生代MVT型铅锌矿和岩浆岩型铜铅锌钨锡钼铋及稀有稀土矿提出成矿新认识;(3)新提交江格结尔铜矿等4处矿产地,新发现提交喀什炼铁厂铜(铅锌)矿等13个找矿靶区,同时围绕苏鲁铁列克-乌拉根隆起构建中新生代砂砾岩型铅锌铜矿大型资源基地1处。
  30.项目名称:西昆仑铁铅锌资源基地调查与勘查示范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滕家欣
  项目概况:项目重点对西昆仑地区锰、锂、铅锌、铁等开展调查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创建高寒深切割地区“空地一体”快速勘查技术方法体系,圈定找矿靶区57处,新发现矿产地6处,引领南疆地区取得锂、锰等重大找矿突破,新发现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促进形成了大红柳滩百万吨级锂矿、火烧云千万吨级铅锌矿和玛尔坎苏亿吨级富锰矿3处国家级大型资源基地;(2)大红柳滩-火烧云锂铅锌矿大型资源基地地质潜力、开发条件和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试点取得重要进展;(3)探索出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脱贫的“克州模式”。
  31.项目名称: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王保弟
  项目概况:项目重点对西南三江地区开展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以班公湖-昌宁-孟连对接带为界,将西部归为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东部划为三江造山系和扬子陆块两个一级构造单元;(2)重点分析了三江成矿带新发现的10处矿产地的控矿因素、成因类型,圈定找矿靶区63处,圈定了15个预测工作区,共预测Cu远景资源量3089万吨、Pb+Zn 944万吨、Au 56吨、Ag 2498吨、W 48万吨、Sn 30吨、稀土 60万吨、Mo 157万吨、Rb 84605吨、石墨966万吨。
  32.项目名称:乌蒙山区地质矿产综合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金灿海
  项目概况:项目对乌蒙山区开展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乌蒙山区多层位(T3-K1)发现多类型恐龙足迹化石,并首次发现中生代爬行类“手兽”足迹化石;(2)乌蒙山地区P-T界线研究获得一批微古化石、年龄及炭氧同位素数据;(3)提交新发现矿产地25处,新发现的镇雄羊场超大型磷矿有望成为西南地区大型磷资源接续勘查开发基地;(4)圈定富硒土地218.79平方千米,并发现多种天然富硒农产品,助推形成4处特色农业基地;(5)建立了磷矿成矿模式。
  33.项目名称:滇西地区三稀等重要矿产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祝向平
  项目概况:项目对滇西地区开展三稀等重要矿产地质调查,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在滇西地区新发现矿产地13处,圈定A类找矿靶区30余处。(2)在陇川-梁河矿集区新发现营盘山、大曼别等大中型稀土矿产地6处(其中,大型矿产地4处、中型矿产地2处),提交稀土氧化物预测资源量约120万吨;在勐海矿集区新发现回龙卡、帕宫-苏胡、曼袄-南糯山等大中型稀土矿产地5处(其中,大型矿产地3处、中型矿产地2处),提交稀土氧化物预测资源量57余万吨。(3)总结形成稀土矿野外快速分析新方法。
  34.项目名称:整装勘查区找矿预测与技术应用示范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项目负责人:吕志成
  项目概况:项目对甘肃大桥、甘肃石鸡坝-阳山等20个整装勘查区和1个重点地区开展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新发现矿产地26处,3年累计提交找矿靶区682个(其中A类246个、B类257个、C类179个),39个区钻探验证揭露工业矿体;(2)初步查明河南小秦岭、江西于都银坑-宁都青塘等100多个国家整装勘查区成矿条件、控矿因素;(3)编制调查区1∶50000矿产地质图、成矿规律图、矿产预测图等图件741幅,同时编制了《矿产地质调查专项填图工作指南》、《1∶50000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指南》。
  35.项目名称:整装勘查区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实物资料应用与服务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项目负责人:夏浩东
  项目概况:项目对江西东乡-德兴地区铜金矿整装勘查区等8处整装勘查区18个典型矿床开展实物资料采集工作,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通过“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地质云”发布了以往采集的整装勘查区内65个典型矿床实物资料信息;(2)完成“全国整装勘查区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技术要求”;(3)以福建龙岩马坑-大田汤泉地区铁矿整装勘查区马坑铁矿钻孔岩芯为研究对象,完善了“马坑式”铁矿找矿模型。
  36.项目名称:中东部典型金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陈正乐
  项目概况:项目对中国东部地区的山东藏格庄盆地周缘金矿、商丹断裂带西段金多金属、广西南丹-河池锡多金属和广东莲花山南西段锡-金多金属矿集区开展矿田构造调查,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总结了广西南丹-宾阳成矿带构造演化特征;(2)总结了典型金-铅锌矿的控矿构造特征;(3)建立了胶东臧格庄盆地周缘区域构造格架;(4)厘定了莲花山断裂带南西段变形特征;(5)构建了4个典型金多金属矿集区的构造控矿-找矿模型;(6)确定找矿靶区13处,新发现矿化点9处。
  37.项目名称:华北和扬子地区金刚石矿产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杨献忠
  项目概况:项目对华北克拉通郯庐断裂金刚石成矿带和扬子克拉通雪峰古陆金刚石成矿区开展矿产地质调查,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新发现金伯利岩(脉)2处,提交矿化点1处、矿点1处,提交辽宁瓦房店大李村地区金伯利岩管(334)资源量2.29万克拉;(2)在原生金刚石找矿、含矿岩体研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3)苏北白露山岩体首次选获原生金刚石,并取得该地区原生金刚石找矿突破;(4)湖南桃源地区白垩纪红盆中发现含金刚石、G10镁铝榴石和金云母的沉凝灰岩;(5)提出山东平邑地区金刚石第四成矿带及大井头岩体一管两期岩浆作用等新认识;(6)提出碱性基性岩金刚石矿床新类型。
  38.项目名称:22种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吕振福
  项目概况:项目对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现状与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国情进行调查,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构建了以“三率”指标为核心的调查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标准体系;(2)查明了重要矿产“三率”指标现状,编制《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通报》;(3)绘制了《重要矿产矿山固体废弃物分布图集》;(4)研究制定了18种“三率”最低指标要求;(5)起草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方案建议》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试点工作办法建议》。
  39.项目名称:赣南矿产综合利用调查评价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赵恒勤
  项目概况:项目对赣南钨、稀土、铅锌等开展矿产资源及钨、稀土等固废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形成相关图幅14幅,并建设赣南典型固废数据库1个;(2)研发铅锌多金属矿尾矿重选收硫等11项综合利用技术;(3)编写完成于都县矿业产业发展规划建议、赣南高岭土矿资源产业发展规划建议等分析报告。
  40.项目名称: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祝新友
  项目概况:项目对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开展资源潜力、技术经济和地质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地质调查,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建立成矿密切相关的高分异花岗岩识别标志,新发现矿点68处,圈定找矿远景区19处,提交靶区20处,新发现矿产地2处,资源潜力评价结果预测区域锡资源量超过500万吨、银超过10万吨;(2)建立了典型矿床地质环境模型;(3)提出赤峰有色金属基地具备成为我国重要的锡、银资源基地的条件;(4)总结了一套针对锡多金属矿的矿产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组合和快速评价技术等。
  41.项目名称:青海祁漫塔格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谭秀民
  项目概况:采用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实地调研、野外调查、化探、物探、实验室试验及综合评价等手段,对青海祁漫塔格金属矿集区进行资源潜力、技术经济及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的综合地质调查。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摸清了资源现状及地质条件,明确了各矿产资源可利用等级。(2)预测了未来矿业开发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危害,提出该区矿业绿色开发的对策建议。(3)建立了该区基于环境-经济-资源的资源开发评价模型。(4)研究和完善了矿集区内资源勘查开发布局相关政策建议,确定了各类资源开发顺序和规模,提交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对策建议。
  42.项目名称:非首都功能疏解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马震
  项目概况:对京津冀中部核心功能区、京保石发展轴、东部滨海发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等重点地区开展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通过1∶5万环境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工作,查明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新机场周边地区、京保石发展轴(保定段)、津冀沿海重点地区第四系沉积特征,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服务非首都功能疏解区规划和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地学建议。(2)创新开展了京津冀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同时成功研发了京津冀地质环境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软件,综合集成海量环境地质调查数据。
  43.项目名称:中原城市群北部城镇规划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刘长礼
  项目概况:对中原城市群北部重点规划区焦作、新乡地区开展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完成面积2950km2。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查明了水工环地质条件、地质问题与地质规律,解决了该区多年来新型城镇化、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中急需的水工环地质资料短缺问题。(2)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绵-地融合理念”,创新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环境地质适宜性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3)研究揭示了调查区粉质黏土等在高铁、地铁等运行震动作用下土的强度、变形规律与机理。(4)提出了适合我国实际的1∶5万综合工程地质图编制新方法。为焦作市、新乡市重点城镇规划区城镇规划、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地下水资源开发保护等提供地学建议6份。
  44.项目名称:京津唐张交通廊道规划建设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耿昕
  项目概况:对京张交通廊道及冬奥会场区、津保交通廊道开展1∶5万环境地质调查,完成面积10540km2、工程地质钻探35527.52m、水文地质钻探3378.3m等实物工作量。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评价了冬奥会场区及京张高铁、津保高铁等重要交通干线沿线的地质适宜性,提出了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及安全运营的地学建议。(2)以项目为平台,重点研发地质环境监测仪器和关键技术。编制提交了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分析、1∶5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报告等成果,为及时编制并提交《支撑服务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地质调查报告》提供了重要依据。
  45.项目名称: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葛伟亚
  项目概况:对苏南地区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开展综合调查研究,编制了无锡、江阴等11 个标准图幅的 1∶5 万水文地质图和工程地质图。在宜兴、溧水等典型县市土地质量调查发现的富硒绿色土地为特色农产品和观光农业布局提供了应用服务。无锡地下水调查圈定了应急水源地靶区,保障了应急供水安全。苏州、丹阳等典型城市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提出的永久基本农田边界、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边界调整建议等为城市总体规划调整、重大工程建设布局提供了基础资料。系统评价了苏南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46.项目名称:汉江下游旧口-沔阳段地球关键带1∶5万环境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项目负责人:马腾
  项目概况:开展了长江中游不同时空尺度上地球关键带多界面(大气-植被、植被-土壤、包气带-饱水带、弱透水层-含水层、含水层-基岩、地表水-地下水等)的调查、监测与模拟示范工作。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以地球系统四大圈层间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在时空尺度上的演变为主线,建立了以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的六维环境变量梯度矩阵和数据库,确定了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关键区和关键变量,确立了“五面四体”的地球关键带结构,初步建立了平原区地球关键带调查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不仅为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服务,也为长江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7.项目名称:长三角南京-上海-温州城镇规划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姜月华
  项目概况: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对长三角南京-上海-温州城镇规划区开展1∶5万环境地质调查。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重点区域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2)创新性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相关成果引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项目成果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地区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脱贫攻坚等提供科技支撑。
  48.项目名称:皖江经济带安庆-马鞍山沿江段1∶5万环境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苏晶文
  项目概况:对皖江经济带安庆-马鞍山沿江段开展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团队包括来自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地矿局311、326、322、324、313地质队、安徽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合肥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徽大学等单位的百余人。通过项目实施,在本单位建立了一支专攻水工环地质调查和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评价的技术团队。
  49.项目名称:川渝页岩气勘查开发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孙建平
  项目概况:采用收集分析国内外资料方法,对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开展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总结了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评价了涪陵页岩气开发区区域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质量。(2)梳理了页岩气勘查开发所引发的六类环境(地质)问题及勘查、钻井、压裂、开采、闭井等五个阶段需关注的地质环境问题或风险等。(3)基本识别了2种地下水污染模式、3种污染类型及可能的地下水污染风险途径等。(4)初步确定了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污染指示性特征因子、建立了页岩气勘查开发区的环境调查调查工作模式和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形成了页岩气勘查开发区地质环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50.项目名称:关中-天水经济区综合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张茂省
  项目概况: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开展综合地质调查。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破解了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地质问题。①揭示了大西安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形成与演化机理,构建了预警模型和基于地下水位管理的风险防控技术;②提出了关中盆地活动断裂国土空间开发差异性安全避让距离。(2)建立了城市地质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体系。(3)为城市绿色有序发展探明了一批自然资源。(4)建立了城市地质大数据库和三维模型及监测网。项目成果得到及时转化与应用。
  51.项目名称:宁夏沿黄经济区综合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马洪云
  项目概况:对宁夏沿黄经济区开展综合地质调查。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查明了宁夏沿黄经济区水工环地质条件及其资源禀赋,编制完成宁夏资源环境图集。(2)揭示了银川滨河新区新发现的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及其水热来源,评价滨河新区景城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协助自然资源督查西安局的督查工作,为黄河中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咨询建议;及时将调查成果报告简化,为当地政府提交3份咨询报告、3个科普视频,构建了银川盆地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了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平台,精准服务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
  52.项目名称: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郭长宝
  项目概况:围绕甘肃天水等重点城镇和成都-兰州交通廊道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开展了综合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灾害调查。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揭示了研究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和重要活动断裂发育特征与活动性。(2)完成了松潘幅、漳腊幅、叠溪幅、土门幅、岷县幅、天水幅、秦安幅、武山幅、甘谷幅、渭南镇幅、安远镇幅等11幅1∶5万工程地质调查。(3)查明了区内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和控制因素,认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较高易发区主要沿着岷江、渭河及其支流沿线的黄土丘陵区、断裂带沿线和历史强震高烈度区分布。
  53.项目名称:浙江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张泰丽
  项目概况:对浙江飞云江流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提出了东南沿海空-天-地一体化的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方法,查明了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易崩易滑地层及主控因素。(2)查明了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现状及发育分布规律。(3)建立了东南沿海火成岩风化壳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4)建立了多尺度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耦合了地质灾害风险与网格化管理的调查评价技术。(5)提出了台风暴雨、大风诱发地质灾害的渗流、灾变力学机制理论及精细化预警技术。(6)探索了光学遥感、lidar及无人机技术在东南沿海高植被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技术。
  54.项目名称:.吕梁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贾俊
  项目概况:采用野外调查、地质勘探、岩土测试、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系列方法手段,对山西吕梁山区及重要城镇的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作了详细调查。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基本查明了吕梁山区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2)对吕梁山区28个重要城镇(县城所在地)的孕灾背景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评估,得到了各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和危险程度的排序,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3)对永和县城等6个典型城镇进行了大比例尺详细调查,得到了吕梁山区主要城镇类型的地质灾害风险特征。(4)查明了永和县城、大宁县城、吉县县城、灵石县城、石楼县城、临县县城等6个城镇的地质灾害危险区段、坡段,并逐一提出防治对策建议。(5)初步建成了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55.项目名称:青藏高原冈底斯成矿带东段1∶25万水文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郝红兵
  项目概况:对青藏高原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开展1∶25万水文地质调查。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系统地阐述了区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岩组及富水性,以及针对岩性、构造的富水性进行了论述。(2)进行了地下水系统的划分,并对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量和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进行了计算,评价了地下水质量。(3)阐述了区内矿山开发环境地质问题、干旱与土地沙漠化问题、地质灾害问题、重要工程环境地质问题、冻土及城镇发展中相关环境问题,并对区域环境地质进行评价,提出了地质环境保护建议。(4)总结区内地下水资源开发现状、开发利用条件及开发示范效果,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建议。
  56.项目名称:全国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信息系统建设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项目负责人:郑跃军
  项目概况:汇集全国地下水与地面沉降调查监测数据,开展数据分析与综合研究,研发服务产品,促进成果转化应用。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推进水文地质“调查-编图-数据库”一体化标准建设,形成了完善的数据库建设标准体系。(2)构建了全国地下水与地面沉降数据库,入库5138余国家级监测井的基本信息表,约330万条长期监测记录。(3)基于云构建建成了集信息管理、综合分析、支撑服务为一体的全国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信息中心。(4)通过试点研究形成全国1∶20万水文地质图整编拼接技术方案。(5)完成了全国1-4级水文地质单元级次划分。
  57.项目名称:柴达木盆地巴音河-塔塔凌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党学亚
  项目概况:对巴音河流域和塔塔凌河流域开展地质调查,从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形成演化规律、地下水与植被生态关系、涉水环境地质问题防治对策、水资源及其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工作。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利用最新数据评价两流域山前平原的水资源总量,新圈定富水地段4处,解决了重大资源环境问题。(2)提出了一套服务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体系。(3)100×104m3/B+C级资源通过青海省储量认证,助推巨型供水基地稳步建设。
  58.项目名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湖泊集中分布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尹立河
  项目概况: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湖泊集中分布区的乌审召盆地开展1∶5万水文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编制了资源-环境-生态三位一体的水文地质图,提高了工作区水文地质程度;制订了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方案,破解了基于生态保护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的难题。(2)编制了系列水文地质应用图件,从水量、水质、水生态三方面提供了可供政府使用的图件。(3)破解了含水层非均质刻画、上边界刻画等影响水流系统分析的技术难题,采用分层取样技术,引进惰性气体测年等新方法,为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的地下水循环提供了数据支撑。
  59.项目名称:红水河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夏日元
  项目概况:对红水河上游岩溶流域开展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查明了工作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技术条件。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在红水河上游革香河流域和打邦河流域查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岩溶发育规律、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掌握了高原斜坡类型区非均一岩溶地下水赋存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2)进行了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掌握了不同类型地下水系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3)寻找岩溶地下水赋存规律,选择了一批饮用水后备水源地,为20万人饮用水和10万亩耕地灌溉提供了水源保障。
  60.项目名称:西江中下游岩溶峰林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覃小群
  项目概况:项目信息系统为区内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探索了地下水污染含水层修复技术与突发污染事件处置方法,建立了岩溶峰林区地下水、地表水频繁转换水资源评价模型。
  61.项目名称:川渝鄂岩溶峡谷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邹胜章
  项目概况:对川渝鄂岩溶峡谷区开展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成果可为岩溶峡谷区水资源调查评价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系统地查明了渝东南蒲河-藻渡河流域和鄂西南渔洋河流域内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掌握了岩溶发育规律及控制因素、地下水资源形成条件和赋存分布规律,编制了地下水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区划,提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方案。(2)揭示了金佛山水文地貌系统发育演化规律,形成了岩溶地下河型水源地污染风险评估技术方法。
  62.项目名称:珠江三角洲松散沉积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刘景涛
  项目概况:对珠江三角洲松散沉积含水层开展水质综合调查。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以平原区松散沉积含水层为主,开展水文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类型和污染源分布及污染途径的调查工作,掌握了地区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对区域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估了主要含水层水质恶化带和风险带,获取了可供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区发展规划的重要资料。(2)初步构建了“基础调查-污染编录评级-动态变化分析-污染防治区划”为一体的地下水水质污染调查评价技术体系。
  63.项目名称:地下水水质调查测试分析与质量监控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项目负责人:许春雪
  项目概况:开展了地下水水质调查测试分析与质量监控工作。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构建了地下水测试与质量监控技术平台,解决关键分析测试技术问题。(2)建设并完善了地下水样品分析全流程、全方位和全要素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地下水水质样品分析进行远程质量监控。(3)完善了地下水有机分析标准方法体系。(4)开展了地下水水质演化调查指标识别研究,完善了“特征污染源与地下水水质调查指标确认技术信息系统与查询数据包”。
  64.项目名称:地学文献数据采集整合与服务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图书馆
  项目负责人:王学评
  项目概况:从文献资源建设、服务系统平台建设和系列文献服务产品开发三个层面开展工作。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基于不同用户群的需求,实现了以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和多类型的服务产品。(2)通过文献数据采集、数字化和服务网站建设、移动服务应用开发形成了国内地学文献数据最丰富、类型最齐全、服务更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地学数字图书馆。(3)开发了具有文献发现、知识挖掘、智能搜索的文献发现系统。(4)开发了“一带一路”等热点专题文献数据、文献信息推介、成果评价、移动服务应用(APP)等系列文献服务产品。
  65.项目名称:地学情报综合研究与产品研发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图书馆
  项目负责人:田黔宁
  项目概况:围绕国家重点战略和自然资源及地质调查工作中心任务,开展地学文献情报跟踪分析、深度挖掘和知识提取;开发地学文献情报、学科服务及大众化系列专题服务产品,满足多元化需求。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开发了地学文献综合服务系统和科普网站,建立了海洋地质调查专题文献、非常规能源专题文献、国外地学前沿文献、“一带一路”国家地学文献、大众化服务产品等数据集。(2)跟踪国内外前沿信息,编辑发放了《海洋地质信息》等5种内部刊物。(3)针对海洋地质、天然气水合物、非常规能源、重要战略矿产、城市地质、“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地质调查管理等7个方面的专题进行情报分析研究。(4)从不同视角编写研发多种类型的地质调查成果产品,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
  66.项目名称:中亚及邻区铜镍铀资源潜力评价与应用示范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江思宏
  项目概况:对中亚及邻区的中蒙俄相邻地区、哈萨克斯坦及邻区、西南太平洋、东特提斯、西亚和北极等地区的铜镍铀矿成矿规律进行了研究总结和潜力评价工作,完成成矿系列编图、技术指南编制和境外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示范。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编制或修编了17幅系列地质矿产图与成矿规律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基础地质信息。(2)创新编制的《境外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指南》适用于全球重要成矿带内不同构造类型、不同工作程度、不同比例尺精度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3)提出了适用于低纬度地区航磁控矿构造提取和解释技术,发明了基于矿床类型的多元素示矿异常分析方法。
  67.项目名称:中南半岛5国水文与环境地质合作编图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许琦
  项目概况:通过与中南半岛五国开展多边和双边合作,开展中国与中南半岛五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制定水文与环境地质相关编图方案和技术要求,合作编制中南半岛五国及邻区水文与环境地质系列图件,建立中南半岛五国水文与环境地质数据库。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解决了研究区岩溶发育规律、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主要地质环境要素特征、中泰铁路(曼谷-呵叻段)等重大工程的水工环地质等问题。(2)制定了中南半岛五国水文与环境地质编图技术要求,开展了中国与中南半岛岩溶地质对比评价,研发了土壤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洞穴滴水的水文水化学自动监测以及取样技术及装置。
  68.项目名称:中蒙跨境成矿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付超
  项目概况:系统收集中蒙跨境成矿带地物化遥及矿产勘查资料,选择铜铁金铅锌银钨钼等战略性矿种开展成矿作用对比研究,分析对比境内外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和成矿作用特征,完成全区8个预测矿种资源潜力评价。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对中蒙边界两侧的地层单元进行了统一划分与对比,重点提出中蒙阿尔泰构造单元区划与对接新方案,建立中蒙跨境成矿带侵入岩时空分布格架,提出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单元划分新方案。(2)完成了中蒙跨境成矿带铜铁金铅锌银钨钼8个矿种1∶100万资源潜力评价,优选重要找矿远景区56处,筛选铜金铅锌银钨钼等找矿靶区35处,获得3处金、钨矿找矿突破或新发现。
  69.项目名称: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韩淑琴
  项目概况:采用地质分析-统计模型油气资源评价方法,评价了中亚地区9大重要含油气盆地(滨里海、中里海、南里海、阿姆河、北乌斯丘尔特、阿富汗-塔吉克、图尔盖、楚-河萨雷苏、费尔干纳)油气资源潜力,对我国周边能源持续安全供应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截至2018年,中亚地区已探明和控制石油(含凝析油,下同)储量(可采储量,下同)112.24亿吨,天然气储量32.13万亿方,合计370.21亿吨油当量。(2)中亚砂岩型铀矿占世界同类型储量的30%,产量占世界35%,产量的一半以上出口我国。
  70.项目名称:中东亚跨境成矿带对比与综合编图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任留东
  项目概况:对中东亚跨境成矿带开展对比与综合编图,通过对重要构造带和重点矿种的国内外综合对比编图研究方法,搞清一些重要地质问题和周边资源分布状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前瞻性决策支撑奠定基础。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编制1∶250万《中东亚及邻区地质图系》,中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和韩国五国对编图区内的地层从太古代到第四纪进行了统一划分对比;岩浆岩的生成时代、岩性特征等进行了统一分期和分类;创新了能源图编图技术方法,首次将煤与石油、天然气统一编在同一张图上。(2)对中东亚区域构造成矿带的连接、延伸提出了新认识。(3)编图成果搭建起研究和解决北-中-东亚地区地质、矿产问题的统一平台。
  71.项目名称:中亚5国水文与环境地质合作编图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程彦培
  项目概况:对中亚5国开展水文与环境地质合作编图,合作编制完成中亚五国及中国相邻地区水文地质环境系列图及说明书,在地质云平台搭建了丝绸之路水文与环境地质专题产品。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科学厘定了地下水赋存类型:孔隙水、岩溶水、裂隙孔隙水、玄武岩裂隙孔洞水和裂隙水。(2)编制地下水资源图,将地下水分为三种渗流条件进行资源评估。(3)地下水质量分布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总体上呈现出由山麓至内陆干旱盆地的地下水质量逐渐变差,而且化学成分复杂。项目成果填补了中亚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编图空白,为中亚五国的能源矿产开发、重大基础工程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72.项目名称:攀西地区多金属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地质环境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朱志敏
  项目概况:对攀西地区开展了“区-面-点”多层次套合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查明了拉拉铜矿、白马钒钛磁铁矿和大陆槽稀土矿三大典型矿产集中开采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影响程度及分布特征,创新性地提出背景分区-数据分形相融合的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影响评价方法。(2)项目研发了稀土矿、钒钛磁铁矿和铜矿等尾矿的有用组分回收、整体利用、尾矿重金属元素固化、尾矿水回收与净化等工艺,集成尾矿“减-固-治”的阻断治理技术体系,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地质环境治理与修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3)全面摸清了整个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家底。
  73.项目名称:云南兰坪盆地铅锌铜矿集中开采区地质环境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项目负责人:沈亚婷
  项目概况:对云南兰坪盆地铅锌铜矿集中开采区开展地质环境调查。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查明了550km2矿集区及其周边调查区的两大重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2)获得了矿集区优势物种的富集-超富集植物吸收重金属的特征和潜在的复合型重金属修复物种。(3)获得了矿集区周边蔬菜作物中的重金属和毒性元素吸收特征及影响因素,从蔬菜作物耕作方式,种植品种,食用部位等方面开展矿区重金属的食物链传递与阻碍研究和影响因素研究,并提供建议。
  74.项目名称:长江中游磷、硫铁矿基地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承担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
  项目负责人:刘军省
  项目概况:对长江中游开展磷、硫铁矿基地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涉及湖北省钟祥市大部分地区,安徽省铜陵市大部分地区及南陵县、繁昌县部分地区,总面积为2400km2。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围绕王集、大峪口、龙会山、新桥、狮子山、凤凰山等矿山集中分布区进了重点调查,基本查明了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及危害,评价了区域矿山地质环境现状。(2)完成《长江中游磷、硫铁矿基地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成果报告》、附图和附件。3、总结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特征和污染迁移规律,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75.项目名称:东南亚及中亚地区多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及成果集成应用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王学求
  项目概况:开展全球元素地球化学图绘制。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建立了覆盖全球1/5陆地面积基准网。(2)基本建成全球一张地球化学图平台,绘制全球27个元素地球化学图。(3)完成中蒙俄哈1∶500万地球化学图1套(69元素)、特提斯成矿带1∶500万地球化学图1套(76元素)、蒙古全国1∶100万地球化学图1套(69元素)、老挝全国1∶100万地球化学图1套(71元素)、大河口地球化学图1套(76元素)。(4)提交找矿远景区5处,提供企业获得4个探矿权,10个优选区。(5)持续推进大科学计划实施,完成全球多尺度一张地球化学图平台,并上网运行,发布《地球化学图编写指南》。
  76.项目名称:“一带一路”资源环境卫星遥感解译与应用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项目负责人:付长亮
  项目概况:对“一带一路”资源环境开展卫星遥感解译与应用工作,形成《境外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送审稿),编制完成《“一带一路”资源环境卫星遥感解译图集》(初稿),形成成果图件300余幅。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解译获取了“一带一路”全区1∶500万地质矿产、荒漠化、植被和碳酸盐岩等重要信息。(2)完成了54个国家/地区不同比例尺的地质矿产信息解译,形成一批新认识,圈定了95处找矿远景区和116处找矿有利地段。(3)解译掌握64个国家/地区地理要素、地表覆被和环境因子等的分布现状。(4)首次开展“一带一路”地区大型/超大型矿床多期遥感动态观测,分析资源开发潜力。
  77.项目名称:成渝地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王永华
  项目概况:对成渝地区开展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完成川东北和渝东南工作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27561km2。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以新获得的48万余个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工作区概况、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土壤地球化学分区和土壤碳库分布;开展了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划分了地球化学等级;开展了6个典型区生态效应调查,对耕地质量、灌溉水水质和农作物进行了综合评价。(2)经土壤及农作物硒评价,渝东南工作区新发现集中连片富硒土地3576km2,富硒耕地135万亩。
  78.项目名称:东北黑土地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戴慧敏
  项目概况:运用双层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技术对东北地区43.7万km2开展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完成了调查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39280km2,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630km2,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58km2。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全面查清了东北平原区土地质量状况、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本次调查评价东北平原区耕地以足硒为主要特征。(2)对东北平原区呈区域性分布富硒土壤远景区进行了查证并进行生态环境评价。(3)对东北平原区土壤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并研究了土壤碳库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4)查明了土地养分丰缺状况,提出了科学配方施肥及土地资源科学合理规划的建议。
  79.项目名称:西北五省耕地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刘拓
  项目概况:完成了西北五省耕地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96766km2,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520km2。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获取了西北及不同生态单元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综合考虑气候、地形地质、水文、生物及人类活动等因素进行地球化学分区,同时探索了不同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内的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土壤碳及有机碳区域分布特征;摸清了西北五省区55%耕地集中区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2)通过开展遥感与地球化学协同调查技术研究,探索和发展了针对土地质量的空天地一体化调查、监测、预警工作。(3)通过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服务精准脱贫,合计拉动地方财政投入1064万元。
  80.项目名称:海峡西岸经济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陈国光
  项目概况:对江西、福建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实现了海西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覆盖面积达26.7万km2。调查认为区内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仍存在土壤污染、土壤砂化、人居环境放射性威胁等生态风险;区内富硒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4.33%,在江西省西缘宜春-萍乡-井冈山地区存在一巨型富硒带。(2)实现了福建省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全覆盖,编制了《福建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报告》。(3)于都梓山、于都禾丰、赣县吉埠、宁都青塘、兴国九山等地一批富硒特色基地实现成果转化,使数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4)创新性提出集中连片富硒区、“互联网+”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成果与地方帮扶机制精准对接的新模式。
  81.项目名称:淮河皖江经济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张光辉
  项目概况:对淮河皖江经济区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查明了1∶25万工作区土壤质量综合等级;(2)圈定并提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绿色食品产地区划建议;(3)提出1∶5万工作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选区建议;(4)提出土壤营养有益元素丰缺分区与施肥建议。向桐城市、枞阳县、宿松县、金寨县、霍邱县等地政府部门提交了系列图集、土地利用和富硒土地开发等系列建议报告。
  82.项目名称: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项目负责人:李瑞敏
  项目概况:对全国地质资源环境开展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系统集成20年来水工环地质调查监测数据和最新综合研究成果,首次按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遗迹等五个专业领域,采用统一地理数据基础、统一编图技术要求、统一建库技术要求,编制出版了《中国地质环境图系》。(2)创新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协调理论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方法。《区域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要求》(报批稿),是我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领域的首个技术规范。(3)完成全国和试点地区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83.项目名称:地质调查标准制修订与升级推广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王家松
  项目概况:开展地质调查标准制修订与升级推广工作。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完成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勘查技术方法、实验测试、资料信息等领域技术标准89项(含标准物质),填补了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空白,为全面、系统、科学地规范和指导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依据。(2)推动了87项地质调查标准成果的提档升级,加快了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发布的进程。
  84.项目名称: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跟踪和评估技术支撑
  承担单位: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方敏
  项目概况:完成专题成果报告15份、年度综合成果报告3份、三年综合成果报告1份,撰写调研报告37篇、调研日记11篇,编印《大话地质勘查行业》科普宣传。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跟踪分析了地质勘查行业发展形势、地勘单位分类改革进展情况;通过专家打分和调查问卷,构建了公益一类、二类、经营类国有地勘单位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地质勘查单位(3Q:基本素质、执业素质、信用素质)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为构建地质勘查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研究构建了地调项目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85.项目名称: 地质调查发展路线图与管理政策研究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项目负责人:周平
  项目概况:总结了世界地质调查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归纳了国际地质调查发展的重要趋势,分析研判了当前我国地质调查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了未来地质调查发展总体思路与方向。项目成果以《地质调查动态》或专题报告等形式,及时地为部局领导决策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情报与信息服务。
  86.项目名称:地质勘查进展与工作程度动态分析(2016-2018)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项目负责人:杨建锋
  项目概况:围绕国家地质勘查工作管理与战略研究需要,建设了地质勘查形势数据库;从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影响的传导过程出发,开展了地质勘查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与实证分析;动态跟踪地质勘查最新进展,定期提交了地质勘查工作形势报告;研判地质勘查工作中长期发展趋势,提出了地质勘查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对全国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进行更新与评价。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系统采集了2016~2018年度、半年度地质勘查基础数据,建设了地质勘查形势数据库,综合形成了2016~2018年度、半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进展与成果。(2)按照全球、全国两个层面及时形成了年度、半年度地质勘查形势分析报告。
  87.项目名称: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预算标准制修订与跟踪调查
  承担单位: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王国丰
  项目概况:开展了预算标准使用情况跟踪评估,更新维护了地质调查跟踪评估数据库、技术经济参数数据库、基础定额数据库;完成了《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16-2018年度调整建议稿)》;研发了野外一线基础定额数据采集手机APP系统,实现了基础定额信息采集技术方法的创新;构建了地区调整系数修订理论测算模型,完成了全面测算,实现了地区调整系数修订理论方法创新;提交的《油气质调查预算标准》、《海洋地质调查预算标准》解决了预算申报无标准可依的问题。
  88.项目名称: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测与管理技术支撑
  承担单位: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王联军
  项目概况:通过开展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调查与监测,实现对矿业权出让和布局调整、战略性矿种权属及矿产品市场等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情况的动态监测分析,为自然资源部准确研判矿产资源市场和管理形势,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事中事后监管和提高宏观调控能力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建立以出让监测、区块调整、权属变化和市场监测为指标的监测体系,升级完善了一系列信息化监测分析工具。(2)升级完善了一系列信息化监测分析工具,极大提高了监测分析效率和水平。项目支撑自然资源部重要制度改革,为自然资源部准确研判形势提供重要参考。
  89.项目名称: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郑宝锋
  项目概况:主要开展了地质调查安全生产制度及标准体系研究与建设、地质调查安全保障技术方法体系充实完善、青藏高原艰险地区地质调查安全保障支撑服务以及支撑保障能力的建设、局日常安全生产管理支撑服务、“地质云”分节点建设等工作。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制修订地质调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17项、规范指南9项,充实完善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程规范。(2)基于“地质云”、卫星定位与通信、移动互联网等,研发了“地质云”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及智能手机APP,融入了位置服务、消息推送等先进信息技术,融合了北斗、手机、天通卫星终端等装备,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智能推送,与“地质云”互联互通,实现了海陆空地质调查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一体化。
  90.项目名称: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项目负责人:张立海
  项目概况:通过组织全国各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技术支撑单位及地勘单位开展建库工作。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建成了全国50万个重要地质钻孔图表数据库。(2)开发完成《长江经济带钻孔分布图集》《天山-北山成矿省重要地质钻孔分布图及目录》《全国千米以深重要地质钻孔分布及目录》3项专题服务产品。
  项目为“地质云”新增发布50万个重要钻孔数据(累计发布总量达90万个),解决了全国重要地质钻孔资料信息共享服务问题。项目的钻孔资料有力服务了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地质保障工程、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工程、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工程等重要工程。
  91.项目名称: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及地质环境监测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项目负责人:郭海朋 程国明 郭小方 马学军
  项目概况:利用InSAR技术,开展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及地质环境监测。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完成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地面沉降数据更新和京津冀、长三角、汾渭盆地三大重点区地面沉降年度监测。(2)编制全国地面沉降防治报告,有效支撑服务全国地面沉降防治部际联席会议。(3)提出京津冀地区以水土资源环境为主的综合监测分区方案。(4)编制重点地区地面沉降专题报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5)开展调查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提升了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监测能力。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相关bob彩票
网站bob彩票 入会流程  |  矿联简介  |  网站管理制度  |  组织架构  |  章 程  |  缴纳会费  |  会员制度  |  缴费标准  |  联系方式  |  副会长单位  |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90c4d9819bca8c9bf01e7898dd269864";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function(p){"use strict";!function(t){var s=window,e=document,i=p,c="".concat("https:"===e.location.protocol?"https://":"http://","sdk.51.la/js-sdk-pro.min.js"),n=e.createElement("script"),r=e.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n.type="text/javascript",n.setAttribute("charset","UTF-8"),n.async=!0,n.src=c,n.id="LA_COLLECT",i.d=n;var o=function(){s.LA.ids.push(i)};s.LA?s.LA.ids&&o():(s.LA=p,s.LA.ids=[],o()),r.parentNode.insertBefore(n,r)}()}({id:"K9y7fDzSfyJvbjbD",ck:"K9y7fDzSfyJvbjbD"}); BOB彩票·(中国)app下载